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转动文化的六个面向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270
定价: 3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9151961
内容简介 · · · · · ·
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史、电影理论或影评,本书试图结合香港的文化知识对香港电影作出阐释,或者说通过电影的载体去认识现实相应的基础和背景,又可以视为电影这一中介如何表征着社会历史问题。
“前史”主要是对于80年代黄金时代之前的香港电影史的简要梳理,旨在破除“港味”的迷思,为“香港电影”增加更丰富的维度和思考的进路。
“时间”既考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回归祖国等香港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包括香港独特的“时间感”及其与身份意识相关的问题。
“空间”介绍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地标,居民住宅、九龙城寨、重庆大厦等典型空间,这些空间既在电影中以特定的方式被再现,也影响着香港电影特定的表达方式与风格。
“黑社会”关注香港最有代表性的电影类型,从吴宇森到古惑仔到银河,既有电影史发展的前后承继,也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心转移,越发凸显出深沉的政治隐喻和现实批判。
“性别”讨论女性主义...
(展开全部)
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史、电影理论或影评,本书试图结合香港的文化知识对香港电影作出阐释,或者说通过电影的载体去认识现实相应的基础和背景,又可以视为电影这一中介如何表征着社会历史问题。
“前史”主要是对于80年代黄金时代之前的香港电影史的简要梳理,旨在破除“港味”的迷思,为“香港电影”增加更丰富的维度和思考的进路。
“时间”既考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回归祖国等香港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包括香港独特的“时间感”及其与身份意识相关的问题。
“空间”介绍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地标,居民住宅、九龙城寨、重庆大厦等典型空间,这些空间既在电影中以特定的方式被再现,也影响着香港电影特定的表达方式与风格。
“黑社会”关注香港最有代表性的电影类型,从吴宇森到古惑仔到银河,既有电影史发展的前后承继,也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心转移,越发凸显出深沉的政治隐喻和现实批判。
“性别”讨论女性主义以及和各种少数群体有关的影片,除了重点介绍的许鞍华的电影创作,还有关于性工作者、同性恋以及易装表演的探讨。
“左派”特指香港左派,包括电影中呈现的左派形象与左派运动,也包括电影工作者——从冷战时期的左右对立,到商业大潮下仍具有现实主义立场、底层关怀和国族表述的电影作者。
“移民”介绍逃港历史,香港电影中的内地移民形象,香港与上海的双城映像,以及香港电影涉及越南、纽约等特定海外地区的部分。
作者简介 · · · · · ·
张春晓,女,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后殖民主义、后人类理论、香港电影及大众文化,译著《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伦敦雾:一部演变史》。
刘金平,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文化研究与香港动作电影,学术论文发表于《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
目录 · · · · · ·
前史
时间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重述大历史的努力
1997香港回归
· · · · · · ( 更多)
前史
时间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重述大历史的努力
1997香港回归
怀旧与拼贴
空间
电影中的香港地图
典型空间(普通住宅/九龙城寨/重庆大厦/走廊与楼梯)
影像化空间与都市人情感
黑社会
“黑社会”何以可能
吴宇森与英雄片
古惑仔的青春与政治
无间道与勾结式殖民主义
杜琪峰的黑色银河
性别
香港的女性主义电影
师奶
老人
港女
性工作者
同性恋
易装表演
左派
香港的左派
冷战时期的香港电影
左派作者(方育平/张之亮/许鞍华)
移民
潮起潮落的“放行”与“逃港”
内地移民
上海映像
越南故事
人在美国
· · · · · · ( 收起)
> 更多短评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