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副标题: 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反思
出版年: 2021-1-11
定价: 95
装帧: 精装
丛书: 光启·张旭东作品系列
ISBN: 978720816900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意识出发,处理近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在更大的经验范围和知识范围内思考特殊与普遍、整体与局部、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双重意义上思考新中国集体经验的整体性问题,反思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保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主性。
这是一本多年少见、颇值一读的书。作者通过对思想史的独到叙述,我以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是普遍主宰独特,也不是独特呈现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进和充实普遍...
(展开全部)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意识出发,处理近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在更大的经验范围和知识范围内思考特殊与普遍、整体与局部、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双重意义上思考新中国集体经验的整体性问题,反思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保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主性。
这是一本多年少见、颇值一读的书。作者通过对思想史的独到叙述,我以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是普遍主宰独特,也不是独特呈现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进和充实普遍,这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之路和这路对人 类的意义。
——李泽厚
这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理论著作。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富于穿透力的解读,作者系统地阐释了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政治问题。就论述的深入、视野的开阔、表达的明晰和理论的连贯性而言,这部著作是中文世界中难得的作品;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任何关心这一问题的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其立场——都绕不过去的。
——汪 晖
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危机乃中国学人三千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晚清以降,有时代感的中国学人无不以自己的学力担当起“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历史使命。张旭东教授立足于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基于深入研究近代西方的自我认识,通过解读一系列西方现代典籍,促使我们在当今的文化时局中重新考虑中国文化的政治主体性。中国问题始终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样板,本书化比较文学为政治哲学,以一如既往的清新明快的文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堪称国朝学界正方兴未艾的政治哲学的一个样板。
——刘小枫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基本悖论在于,一方面全球化似乎消解了所有特殊的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恰恰又导致普遍的认同危机与文化焦虑,从而酝酿着文明冲突的危险。本书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文化政治的复杂性,所有关心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命运的人不可不读。
——甘 阳
作者简介 · · · · · ·
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访问)、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的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启蒙时代》《纽约书简》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传统与形式创意》。
目录 · · · · · ·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导 论
比较的时代
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
· · · · · · ( 更多)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导 论
比较的时代
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法哲学里面的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奇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走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边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元叙事: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出版推荐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更多短评 1 条